
圖譜
> 姜軟腐病及其防治圖譜
姜軟腐病及其防治圖譜
發布時間:2019-10-8 10:22:58 來源:《農藥市場信息》媒體 作者:王永崇整理
- 引發姜軟腐病的病原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結群腐霉(圖1),其絲狀或瓣狀的孢子囊萌發時產生無色的泡囊,后從泡囊中釋放出游動孢子。無色至淺黃色藏卵器球形,壁薄且平滑,柄直。呈曲頸狀的雄器異絲生,具柄,以頸端與藏卵器接觸。無色或淺黃色的卵孢子近球形不滿器,內生貯物球多個。 病原以菌絲體在姜種或以菌絲體和卵孢子病殘體上越冬。翌年在25℃左右的濕潤環境中,菌絲可快速產生附著胞,并通過雨水噴濺或是灌溉水傳播,并經姜的根莖部位直接侵入,從而引發姜軟腐病。 病害癥狀:
- 姜軟腐病(圖2)一般侵染近地面的根莖,可先使地上植株下部葉片尖端及葉緣最先褪綠變黃(圖3),后蔓延至整個葉片,并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,致整株莖葉變黃,枯死下垂,倒伏,受害部位往往有白色霉層。根莖被害處(圖4)呈暗綠色或黃褐色病斑水漬狀,向下擴展,使地下莖和剛萌發的芽變成淡褐色或黃褐色,軟化腐爛(圖5)。如與姜瘟病混發的植株,葉片會向葉背卷曲,葉尖、葉緣黃化,莖桿基部縊縮并呈水漬狀倒伏,維管束褐變,致近土面的根莖腐爛,散出臭味。貯藏期感病,則很快擴展到整個姜塊(圖6)。 發生流行特點: 在感病作物田連作,或者種植帶菌的種姜時,姜軟腐病往往容易發生,特別是在日暖夜涼的環境中,低洼積水,土壤含水量大,以及土質黏重,而且肥料沒腐熟或施肥不足時大密度種植的姜田,極易暴發。而一旦生發此病,田間的病原菌可借雨水濺射或灌溉水進行多次再侵染,引起大面積的流行。 防治技術: 針對姜軟腐病的防治,首先要選留健種,并進行種姜消毒,其次要改進栽培技術,與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輪作。在正式播種前一月,先施腐熟的有機肥,之后用98%棉隆微粒劑30公斤/畝等藥劑進行土壤熏蒸消毒,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。而在發病初期,雖然目前并無登記于姜軟腐病的藥劑,但可選用30%堿式硫酸銅浮劑400倍液等藥劑,每隔10天左右進行一次灌根,采收前半個月停止用藥。如果仍無法控制病害,可以發病病株為中心,清除病株及周圍部分姜株,用棉隆等相關藥劑再次熏蒸消毒一次即可。
編輯人員:馬志銘
相關文章推薦
更多》
猜你喜歡
更多》
游客可直接評論,建議先注冊為會員后評論!
還可以輸入2000個字符

以上評論僅代表會員個人觀點,不代表中國農藥網觀點!